据ESCG的调查数据,90.9%的的租赁商在选择产品时最关注产品质量,高空作业平台的质量问题将直接导致施工人员伤亡及客户经济损失,产品质量已经是租赁商考虑的第一因素。
尽管这一轮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代理商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意识:恶性竞争后淘汰的代理商倒掉之后,还会换个面孔继续回到这个市场,品牌仍然在大几率上会存在的。第二产业增加值1251.3亿元,增长5.2%。
所以甘肃省从机型的角度讲,是以小中型挖掘机为主要优势产品的市场。2018年的市场销量为4643台,市场排名第18位,市场份额为2.56%。开放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向西向南开放重要支点作用凸显,基本建成面向中西亚、东南亚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地考验着代理商的运营智慧和风险把控能力。如果不全力以赴,实现不了销量和占有率目标,那么就丧失了渠道价值,制造商就有可能取消代理权。
而制造商又普遍不让公开代理商经营副厂件,客户的设备在使用七八千小时后,再让他用原厂件,从投入的相对回报率来说已经不值当。一些代理商开始着眼于给高层和中层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甚至给予一定的股权激励,分享代理商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一、政策助力,是装配式快速发展的核心1、政策背景,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对比发达国家,我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差距巨大。
建筑业农民工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建筑业农民工占比近年呈下降趋势(%)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观动力不足,主要源于1)传统现浇建筑模式成本仍低于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如亚泰集团张建国等2017年分析结果,现浇及装配率分别为20%、40%、60%的建筑每平米建造成本分别为1,235、1,372、1,605、1,653元);2)传统土建施工企业、操作工人施工中(尤其是住宅建设)更熟悉现浇工艺流程。装配率提升人工费用占比逐渐下降 装配式建筑为建筑业未来趋势,亟待政策支持。2、政策加码,首提钢结构+住宅装配式建筑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中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与主要发达国家对比(2017年)建筑业人工费用逐年上升,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意愿持续走低。
复盘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政府上层部门基本同时推广PC结构和钢结构应用,并无明显侧重。主要发达国家建筑现代化推进已经较为成熟,建筑业相对成熟、完善。
2013年住建部印发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区域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要我国要加快形成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工业化建筑体系;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我国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2017年住建部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分别大于20%、15%和10%,此外多项装配式建筑建设、评估标准相继出台,各省/地区相继发布配套政策支持推进装配式建筑实施,明确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目标,同时提出相关补贴、优惠政策。代表国家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2017年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均达到或超过70%,对比我国2017年渗透率仅8.4%,我国装配化建筑渗透率差距较大,提升空间巨大。参考过往中央政策提出后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往往快速跟进,我们认为钢结构+住宅地方配套政策值得期待。考虑到:1)海外建筑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参考(我国与海外装配式建筑占比差距明显);2)当前建筑人工费用支出持续上涨,建筑装配率提升有利于人工费用下降(表1),装配式建筑为我国建筑业发展未来确定性趋势
装配率提升人工费用占比逐渐下降 装配式建筑为建筑业未来趋势,亟待政策支持。但考虑到当前施工方提升建筑装配率主观动力有限,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引导。中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与主要发达国家对比(2017年)建筑业人工费用逐年上升,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意愿持续走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收入水平逐年上涨,2017年平均月收入达到3,918元,2009-2017年收入水平增加Cagr为11.6%;另一方面从事建筑业农民工占比2014年起呈下降趋势,农民工选择建筑业意愿持续走低,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人工费用上升。
2、政策加码,首提钢结构+住宅装配式建筑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建筑业农民工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建筑业农民工占比近年呈下降趋势(%)当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观动力不足,主要源于1)传统现浇建筑模式成本仍低于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如亚泰集团张建国等2017年分析结果,现浇及装配率分别为20%、40%、60%的建筑每平米建造成本分别为1,235、1,372、1,605、1,653元);2)传统土建施工企业、操作工人施工中(尤其是住宅建设)更熟悉现浇工艺流程。
2019年3月27日住建部建设市场监管司发布的2019年工作要点于首条工作要点推进建筑业中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中单独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系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中首次仅提钢结构试点,同时提出将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并将于试点地区保障性住房、装配式住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中明确一定比例工程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主要发达国家建筑现代化推进已经较为成熟,建筑业相对成熟、完善。
一、政策助力,是装配式快速发展的核心1、政策背景,装配式建筑势在必行对比发达国家,我国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差距巨大。工业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均曾开发出各类装配式建筑专用体系,如英国L板体系、法国预应力装配框架体系、德国预制空心模板墙体系、美国预制装配停车楼体系、日本多层装配式集合住宅体系等。复盘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政府上层部门基本同时推广PC结构和钢结构应用,并无明显侧重。中央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部分关键政策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中央政策及地方政府政策配套情况 住建部首次仅提推广钢结构,明确住宅建设试点,后续配套政策值得期待。参考过往中央政策提出后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往往快速跟进,我们认为钢结构+住宅地方配套政策值得期待。2013年住建部印发的《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区域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要我国要加快形成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工业化建筑体系;国务院于2016年提出我国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2017年住建部进一步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分别大于20%、15%和10%,此外多项装配式建筑建设、评估标准相继出台,各省/地区相继发布配套政策支持推进装配式建筑实施,明确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目标,同时提出相关补贴、优惠政策。
代表国家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等2017年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均达到或超过70%,对比我国2017年渗透率仅8.4%,我国装配化建筑渗透率差距较大,提升空间巨大。考虑到:1)海外建筑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参考(我国与海外装配式建筑占比差距明显);2)当前建筑人工费用支出持续上涨,建筑装配率提升有利于人工费用下降(表1),装配式建筑为我国建筑业发展未来确定性趋势
为了深度了解中国吊装施工领域究竟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明了的问卷,通过走访265位分布在12个省份的吊装用户——当然大多数都是从业时间超过5年的用户,他们既包括直接买车的老板、公司管理者,也包括普通的驾驶员;他们不仅是起重机的购买者、直接感受者,更是整个用户群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放缓的情况下,交通、建筑、市政三大行业仍然存在吊车使用需求。
但对于用户而言,在各自业务经营上,却可以通过配备高品质、高效率产品,通过新技术手段强化管理运营等方式,开辟竞争蓝海,先人一步,抢占更多、更高质量的工程资源。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环比上两个月情况,有35%的受调者反映设备出勤率在下降,并有45%的受调者认为,出勤率下降是因为新增车辆较多,活源被稀释。
摘 要:• 风电风险更大,交通建设发展稳定。笔者团队不仅询问了这些用户2019年的业务情况,更让他们逐一展望了2020年甚至更长的3-5年内,吊装施工领域各个板块的发展。265名用户中,有230人的业务收入都来自交通项目,有165人的业务收入来源于房建/厂建工程项目,有116人的业务收入来源于市政项目。• 设备出勤率已经环比开始下降。
34%的受调者认为2020年市场增速将与2019年持平,35%的受调者认为市场将在明年出现下滑,只有31%的用户认为吊装市场将在未来1年内持续增长。竞争激烈,台班价格下降,这些都是不可控的因素;需要市场之手进行长期调整校正。
从行业竞争看,起重机保有量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过量,今后的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台班费持续稳重下降,会成为长期趋势。• 用户不再盲目购买设备,首选品牌越来越集中。
• 台班费还会继续下降,不可能由此产生更多利润;要从设备管理、总成本上来应对,以此提升利润。用户调查结果:出工天数。
• 大多数用户倾向更新产品时,购买升级的设备。而且,涉足这三个领域的用户均表示,未来1年时间内,他们的业务应该会继续增长。结论一:2020年,交通、市政、房建/厂建大概率持续增长目前,交通、房建/厂建、市政是当前国内吊装用户营业收益最多的三个领域。整体而言,2020年市场存在下行风险。
且根据以往调查情况来看,吊车月度出勤率在20天以上已是常态。用户调查结果:吊装市场行情对比 用户调查结果:是否有购买起重机的意愿结论三:预警!目前出勤率仍较高,但环比已经开始下降有95%的受调用户表示,设备月出勤时间都保持在20天以上,这说明当前吊装市场仍处于活跃发展阶段,虽然设备保有量依然较大,但活源不缺,设备不闲置。
从行业整体看,以风电为代表的能源领域,面临一定的挑战;而以交通建设为代表的领域,则大概率能够保持稳健发展。看起来,就算是三大领域保持增长,但也不能化解其他细分领域可能下滑所带来的影响。
2019年中国吊装行业依然保持不错的发展,但不同领域,发展也有差别。同时,也询问了他们对设备使用的一些真实感受,并请他们再次明确一下购买设备的标准。